| | |
钟晓文 | “儒教”的跨文化认知与传播:语义变异与幻象建构 | 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》2014(3) |
潘红 | 林译《迦茵小传》人物称谓和身份建构的广义修辞学解读 | 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》2014(5) |
陈小慰 | 汉英商务画册语言的修辞对比与翻译 | 《中国翻译》2014(2) |
张慧仁 | 《到灯塔去》的审美开拓与困境 | 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》2014(1) |
葛茜 | 中国の大学日本語専攻教育における教育理念の意味づけと問題点-言語教育政策の分析を中心 | 《日本研究教育年報》2015 |
徐冬梅 | 高校日本概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| 《教育评论》2015(2) |
陈小慰 | 文化外译受众意识的样本分析——以《中国文化读本》为例 | 《中国翻译》2015(4) |
陈小慰 | 翻译:构建译语受众与原语“他者”对话环境的过程——以《以赛亚·伯林书信集》翻译为例 | 《外语研究》2015(5) |
林继红陈小慰 | 传承创新 继往开来—“传统与现实:当代中外翻译理论与与实践研究高层论坛综述” | 中国比较文学2015(1) |
潘红 | 跨越疆界的求索:《时务报》和哈葛德小说She |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2015(1) |
吴永昇 | J. T.多尹与《红楼梦》在美国的最早译介 | 《红楼梦学刊》2015(5) |
潘红 | 论曾广铨的现代性译介 |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6(4) |
潘红 | 言说与沉默之间:曾广铨译《长生术》的增删及其话语意义 | 语言与翻译2016(2) |
钟晓文 | 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跨文化大众传播 | 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》2016(4) |
钟晓文 | 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近代西方跨文化传播——以《教务杂志》(1867-1941)为例 | 《东南学术》2016(6) |
林继红 | 构建与交往:佛典汉译的话语意义 | 《福建论坛》2016(9) |
陈小慰 | 城市规划展馆说明文字英译的“忠实观”和“修辞观”——兼论翻译规范的建构原则 | 《上海翻译》2016(1) |
陈小慰 | 基于修辞资源的汉英城市宣传语对比与翻译 | 《中国外语》2016(6) |
赵婧 | “审美、救赎和宗教渊源:乔治·艾略特小说中的工作福音“ | 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》2016(2) |
潘红 | 哈葛德《三千年艳尸记》中的非洲风景与帝国意识 | 《外国文学评论》2017(1) |
陈小慰 | 应用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有效“呈现”——对现有“增益-明示”翻译方法的修辞再认识与运用 | 《上海翻译》2017(3) |
陈小慰 | “认同”:新修辞学重要术语identification中译名辩 | 《当代修辞学》2017(5) |
王建丰 | 胡适论“持久战” | 《安徽史学》2017(9) |
赵婧 | 乔治艾略特笔下的犹太复国主义 | 《安徽大学学报》2017(2) |
潘红 郑晓岚 | 基于语料库的元语言评述术语“混合隐喻”研究 | 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》2017(9) |
金玉花 | 合作学习中大学大学日语教师的教学观 | 《日语学习与研究》2017(3) |
陈卫斌 | P2P不当音译引发的辨析与音译禁忌思考 | 《上海翻译》2017(4) |
陈小慰 | 公示语翻译的社会价值与译者的修辞意识 | 《中国翻译》2018(1) |
陈小慰 | 口译课程“每周热词分享”教改实践探讨 | 《外语教学》2018(2) |
陈小慰 | 人文社科论文摘要翻译:瓶颈与对策 | 《上海翻译》2018(1) |
林菲 | 旅游网站平行文本的受众意识分析与英译调适 | 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》2018(2) |
陈晓隽 | 西田几多郎与西方哲学的对话 —从“纯粹经验”到“自觉” | 《外国哲学》2019(1)) |